主页 > 两性生活 >

多吃米饭糖尿病风险不升高?别急着相信新研究,说说你们最刺激的一次

发布时间:2022-07-01 15:36   来源:网络整理    作者:情感大师

最近很多人都看到了一篇发表于《Diabetes Care》杂志上的科学新闻:

尽管对其他亚洲国家来说,多吃米饭的确会增加糖尿病风险,但对中国人来说,多吃米饭却不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,甚至一天吃 450 克大米,相当于煮出来的米饭 5 碗,都没事[1]!

很多人都感到松了一口气:啊,看来我可以放心吃米饭了。

这个研究结果适合用来指导我们的饮食生活吗?不管您信不信,反正我是不全信的。

不想看细致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朋友,可以重点看加重字体,并细读最后的研究理解和防病建议。

  

多吃米饭糖尿病风险不升高?别急着相信新研究,说说你们最刺激的一次

多吃米饭糖尿病风险不升高?别急着相信新研究,说说你们最刺激的一次

  这并不是因为我不信任这个科学期刊的权威性,也不是我不信任 PURE 研究(全称为 The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)中这个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人员的专业性,而是因为我 3 年前就看过了这个研究团队所发表的文章,知道这个流行病学研究所调查的都是什么人。

这项研究中的受访者中,有 4 万多名中国人。在这 4 万人中,81% 的受访者是小学和中学文化,82% 是中等体力劳动和重体力劳动者,显然是以低收入体力劳动者为主要研究对象。

换句话说,这项研究是在低收入、除了粮食之外其它食材比较少、营养状态不够理想、平均教育水平较低,中高体力活动的人群中做的,得到的结果不一定适用于生活富裕、主食以外其他食品丰富、脑力劳动为主、体力活动量小的人群。

我相信,不仅看健康类新闻,而且关注国外最新研究结果的人,大部分是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群体,其中每天在电脑面前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比例较大。

比如建筑工人,比如农业工人,一天吃 5 碗米饭有什么可怕?他们常年高强度体力劳动,肌肉充实,而且吃完饭就要流汗干活,而充实的肌肉可以容纳血糖,大量体力活动会消耗血糖,所以餐后血糖大幅度升高的机会并不大。

但是,同样是体力活动者为主,研究中纳入的其他亚洲国家,特别是南亚国家,包括印度、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,增加白米的摄入量会增加 61% 的糖尿病风险。

那么,为什么中国受访者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受访者结果有差异?研究者的解释是:

(1)中国受访者的饮食结构整体更加健康,摄入了更多的蔬菜、豆制品等,所以白米饭的升血糖作用就显得不那么明显了。

(2)中国所吃大米的种类和南亚国家有差异,其淀粉的黏性强一些。

(3)中国人的米饭摄入量比南亚国家的受访者少一些(中国受访者平均是 450 克,而南亚国家受访者平均每天吃精白大米多达630克),所以米饭带来的血糖影响没有那么大。

我认为,这些分析中,第一点是合理的,第二点则完全站不住脚,第三点也不够准确。

(1)这个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凸显出了膳食结构和整体营养的重要性。一个合理的膳食结构,要比某种具体食物更加重要。不吃米饭,改成馒头、大饼、玉米饼子,或者小米粥,如果整体营养不合理,运动又很少,未必就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。

研究早就发现,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食物,摄入充足的蔬菜(特别是绿叶蔬菜),摄入较多的抗氧化物质,摄入多种来源的膳食纤维,摄入足够的钙、镁、铬等元素,对于预防糖尿病都是有益的。只考虑主食的种类,不考虑其他食物的配合,是没有多大意义的。

那些吃白米饭相对较少的人,到底吃了些什么呢?是把白米饭换成饼干薯片,还是把白米饭换成了全谷、豆类、蔬菜、瘦肉、鱼类、奶类呢?恐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显然前者是不利于预防糖尿病的,而后者则是有益的。

(2)研究者对大米类型的分析有一定逻辑性,因为米饭只是一个非常概括的词汇,其中的细节太多了。是什么品种的米?怎么加工的?怎么煮的?这些都会带来血糖反应和营养价值的巨大差异。

不过,与这篇文章作者的推测相反,中国人爱吃的大米,并不是低血糖反应的类型。和南亚地区所吃的长粒大米相比,东北大米(粳米类型)中的直链淀粉更少,支链淀粉更多,血糖指数更高[2]。即便是南方所种的籼米,也不如南亚大米的颗粒长、直链淀粉多。中国的大米饭烹调方法,会把米饭烹调得柔软可口,比南亚的米饭质地柔软得多,消化速度会更快。所以,想从大米类型上找差异,来证明中国人吃米饭不容易患糖尿病,恐怕在科学上站不住脚。

(3)同样都是体力活动人群,为什么南亚国家吃更多的大米?很大程度上,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其他食物来源更不丰富。

上一篇:技巧丨不想停下來的接吻九招,最好朋友的老公上我了怎么办
下一篇: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,可能是你的半月板在求救,宝宝对准它自己慢慢动

分享到:
0
最新资讯
阅读排行
广告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