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“讨好型人格”是一个伪心理学概念?
首先,来谈谈“人格”。 人格(英语:Personality),又译为性格,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、统一体,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。并在不合 时间、区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。——引自维基百科这类界说 民众 看起来对照辛苦 ,我用“人话”来给人人 说说到底什么是“人格”。 “人格”是由人先天基因+后天学习形成的,是多个维度组成,比如 人们常说的外向、内向就是其中之一;再比如 理性、感性。 在心理学上,我们常用到的人格维度是五大性格特质(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),也被成为FFW。这个理论用到的人格测量是以下5个维度: 经验开放性(Openness to experience)
尽责性(Conscientiousness)
外向性(Extraversion)
亲和性(Agreeableness)
情绪不稳定性(Neuroticism)
人格没有所谓但利害 之分,从小我 性格成长 角度上来说,“五大性格”趋于稳定在加入 工作大约一至四年期间。同时研究数据还发觉 ,即使经历重大人生事件,成人的性格特质也不会产生 太大的变更 。稳定性是特质的突出特点。相较于状态(states)和情绪(moods),人格不随情况 变更 而转变 。
“讨好型”到底是什么? “讨好型”被提及,据我查阅资料后的了解,被提及的出处是美国度 庭治疗师萨提亚(Virginia Satir)的萨提亚模式里的求生存姿态之一。
求生存姿态源自一个低自我价值和不平 衡的状态。当我们遭遇口语的或非口语的、感到 到的,以及推测来的威胁时,为了掩护 我们的自我价值,我们选择采取 生存姿态来对抗 威胁。我们采取 这些求生姿态,我们是在测验考试 获得 他人的接纳,同时隐藏我们绝望的渴望,以感到 到与他人链接。求生存姿态,就像是自我表达与自我压抑间的一个不确定平衡。萨提亚提出的求生存四种姿态是讨好(placating)、指责(blaming)、超理智(super-reasonable)和打岔(irrelevant)。
其中,讨好(placating)是指忽视「自我」,尊重别人,但不尊重自己真正的感触感染 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