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问题苍茫大地来回答,要懂得为什么“匹夫”,尤其是“老匹夫”是骂人的,你要懂周礼。
周礼规定:人和人不是平等的,人是有三六九等的,作为平民阶级是允许有老婆的,但只能一夫一女人,不允许娶多个女人,所谓“匹夫匹妇”。
“匹夫”的意思你只是个“布衣”,老百姓一个;“老匹夫”的意思是你到年老的时候你也只能娶一个老婆,说白了还是平头老百姓。懂吗?匹夫等于平民。
我在其他文章中写过:古人以“学成文武艺,卖与帝王家”为人生追求;《左传》宣扬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;孔子也鼓吹:修身、齐家、治国平天下。一言以蔽之:建功立业,最好是封侯拜相。王勃感叹: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。李广已是太守、将军,只不过没有封侯就很遗憾了,辛弃疾也当过镇江市市长(现代称呼),还有壮志难酬的牢骚,如果到老到死,还是个匹夫(平头百姓),岂不一头撞热馒头而死。
望斧正。
古人所说的“匹夫”,有三个含义。
最早,“匹夫”与“匹妇”相对,指“一对夫妇”中的男人。
逐渐,“匹夫”用来指非贵族,就是“平民”、“庶人”,有“微贱”之意。
再后来,“匹夫”用来骂人,意为“独夫”,表示轻蔑。
“匹夫”这个称谓何时有的呢?
有人说很早,会举出《尚书.咸有一德》中说过:“匹夫匹妇,不获自尽,民主罔与成厥功。”
这在《尚书》中,归为“商书”,是伊尹在商王太甲即位后告诫他的谏言。
不过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说:“三代时《经传》不见其字”,就是夏商周典籍中,没见到有“匹”这个字。
应该说,段氏所讲大致靠谱。
西汉景帝末年,鲁王毁孔子旧宅,发现古文尚书,其中有《咸有一德》一篇。司马迁《史记》所引今文尚书中,亦有此篇。
《尚书》曾有《咸有一德》是确定的。
问题在于,西晋永嘉之乱,造成大量古籍毁坏亡佚,其中也包括古文和今文尚书,留存下来的基本就是现在可以见到的《尚书》二十八篇。
东晋的时候,出了豫章内史梅赜献“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”一事。此《尚书》,由于内容极其符合当时朝廷的统治需要,迅速被接受,并立为学官。
以后历代,尽管不断有质疑之声,但均被帝王看好。唐代,孔颖达为其“正义”,就是现在看到的《尚书正义》版本。
直到清末,学者们才基本认定,此书的“传”及其中许多篇,皆为伪造。
这部书中,有《咸有一德》,亦被考证是伪造。
东晋的时候,有了“匹夫”“匹妇”之说,会不会更早?
学者们认为,“匹夫”“匹妇”一词,要早到春秋战国之前。
这是从“匹”字训诂得出的结论。
《说文》曰:“匹,四丈也。从匸(xì)八。八揲(dié)一匹。”
许慎说,“匹”字本义,是四丈布帛。“匸”为“夹藏”义;“八”是“八揲”之会意;“揲”指“双臂边夹持边计数”。
这意思是,古时人们丈量布帛,一边伸展双臂量布帛长度,一边把量过的夹在臂下,量“八揲”,就是四丈了。
“四丈”叫“匹”,也有其道理。
古时,二丈布帛为一“卷”,现在仍是如此。“一卷”又称“一端”。“一端”二丈,“两”个“一端”,四丈,即为“一匹”。
所以,“匹”字从一开始,就既有“四丈”含义,又有“两”或“两端”含义。
“两”,用于重量单位,也是因为两个“黄钟管”的粟粒,重二十四铢,才称“两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