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接触的很多咨询案例中,有很多人对于前任都有一种特别的执念。
他们一边明知道跟前任不可能再在一起,一边又对前任满怀眷恋,不愿忘记。小果就是这样,明明前任明天就要结婚了,可是她却还在犹豫要不要给前任打一个电话。
其实,即便是打了又能如何呢?难道男生就能抛下现任转过头来和她再续前缘?难道你们还能云淡风轻做普通朋友吗?
很多时候我们明明都知道不可能,可是为什么却依然难以放下心中的那道执念?
有句话说的好:“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,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”。
我们为什么会难以放下那个你得不到的人呢?下面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家深层剖析。
当人们恋爱时,身体中就会释放出一种化学元素——多巴胺,而多巴胺又会促进体内内啡肽的分泌。
内啡肽是一种近乎成瘾性的愉悦感,能够有效止疼并且令人愉悦。很多成瘾性的药物都会促进人体内内啡肽的分泌,比如大麻,尼古丁等。

而当人们失恋的时候,这种产生内啡肽的化学元素——多巴胺则就被切断了。
那么这个时候,失去了内啡肽的持续供应,人的身体就会像戒烟瘾毒瘾那样令人难熬,难以戒掉。
经济学上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概念,叫做“沉没成本”。
说的就是:
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,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。
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,如时间、金钱、精力等称为“沉没成本”(Sunk Cost)。
所以当你对一段感情付出许多的感情和精力之后,你就很难干脆利落的去放弃它。
人们非常喜欢在爱情中获得体验感和征服欲,一旦一个任务有难度,有了外在的阻力,阻抗反应反而使得人们更希望得到它。
这就是激发了逆反心理,越挫越勇,越被拒绝越觉得对方才是真命天子,才是自己最想得到的人。
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源于此,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,两个人正是因为家庭的反对,产生了很大的逆反心理,反而更觉得爱对方。
这就是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你越知道跟对方难以在一起,却也想和对方在一起,越放不下对方的原因。
因为这些生理和心理元素,所以导致你很难放下一段恋情,彻底的忘记一个人。
那么是不是这样就意味着我们就只能如此,无法彻底的放下执念,只能忍受内心的折磨呢?
当然不是,科学的控制,有针对性的截断,就能尽早帮我们脱离这种执念和痛苦。
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?
有一个与放弃有关的心理学术语叫目标脱离。
研究表明,如果一个人无法从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中解脱出来,会让人很痛苦,所以,学会放弃,不但能使我们得到解脱,也拥有了开始新的目标的能力。
目标脱离,有着四个循序渐进的详细步骤:
第一个步骤叫做认知脱离。
分手之后,之所以会念念不忘,一直抱有希望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你还抱有希望,不愿意彻底接受现实。
所以,如果你想彻底走出来,第一件事就是要彻底接受你们分手的事实,明确认知你们不可能再在一起了,不再去怀念你们的从前,尽量用其他的事情让自己的头脑忙碌起来。
第二个步骤叫做情感脱离。
每个人面对失恋都会有悲伤,不舍的情绪,“你可以接受负面情绪的出现,但要拒绝负面情绪带来的行为。”
简而言之就是,你可以有负面情绪,但是却不能让负面情绪去影响你的生活,让你的生活变得糟糕。
这个时候你可以通过物欲、奖励的方式寻找快乐和发泄。
比如,你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些小的目标,每完成一件,就给自己一些小奖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