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。得之,我幸;不得,我命。 ——徐志摩 一个灵魂,无论是崇高的,还是丑陋的,在内心深处,同样渴望着爱与被爱,而爱情她向来就是特殊的,若没有共同语言,共同追求,无论怎样去付出、相处,也无法得到爱的风雨同舟。 古往今来,生活中爱情的故事太多太多,有荷西对三毛执著相随的爱,沈从文对张兆和一见钟情的爱,周恩来与邓颖超志同道合的爱,让我们艳羡的同时,也有对爱情无止境的憧憬。 1 最美的深情,便是与你流浪:荷西VS三毛 三毛:我们都还年轻,你也才高三,怎么就想结婚了呢? 荷西:我是碰到你之后才想结婚的。
——三毛<撒哈拉沙漠> 再奇的女子,原来也会在人间烟火中寻找感情的寄托,在三毛看来,她这位怪小姐与荷西是多么的臭味相投,而我看来,只因荷西爱恋她,因而无条件的支持她,纵容她罢了。否则,他也不会听说三毛决定去撒哈拉,便提前寻过去等候。 都以为,世上流传的爱情故事都完美无瑕,殊不知,岁月并不会一直静好。 荷西只活了30年,却爱了三毛12年。 这样纯粹的、真挚的爱,我深深的被感动。 三毛回忆起那些快乐的过往,便将他们的故事写成了书<撒哈拉沙漠>、<大胡子与我>,记满了与荷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,字字含情,句句戳心。 荷西短暂的生命使得他们俩的故事结局并不那样完美,不过没关系,至少曾经美好过,生命相互渗透过。
就像三毛说的:这个世上不会再出现第二个荷西。 2 一眼便认定的一辈子:沈从文VS张兆和
——沈从文 这句民国时期最美的情话,在今天读来,也是令人动容万分的。
当年,26岁的沈从文到中国公学任教,爱上了18岁的学生张兆和,她不仅功课好,还是中国公学校花级的人物,所谓才子佳人便是这般了吧。沈从文知道自己灵魂深处的需要,只一眼,就决心与她携手一生,非卿不娶。 读他们的故事时,其中记录的一个片断我记忆深刻: 张兆和拿着一大摞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,出现在校长胡适的办公室,让胡适转交给沈从文。 胡先生很郑重地告诉她:我知道沈从文很顽固地爱你! 张兆和脱口说道:我顽固地不爱他! 因为极致的热爱,所以疯狂。沈从文在四年时间里写下了一沓沓情意满满的书信,往来之间终获得张兆和芳心,如愿的步入了婚姻殿堂,继而相依相守了一辈子。他曾在信中写道:尽管很多人想做君王的奴隶,而我只想做张兆和一人的奴隶。 沈从文给她写过许多这类抵达内心深处的告白,以至于后来张兆和笑言道:若说我爱上了他,不如说我是爱上了他写得情书。 在他文学创作后期困难时,他说过:张兆和就是我内心的支柱。 我想,若不是心灵的相互吸引,若不是他至诚的真情,又怎能谱写出他们举案齐眉的一生呢? 美好的爱情在一见钟情时开始,平凡的婚姻在琴瑟和鸣钟得以升华,心意相通的俩人往往能将简单的生活变得充满情趣,而非如那朵盛开后又凋零的花,日渐枯萎。 3 革命里的爱情:周恩来VS邓颖超 春天到了,百花竞放,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,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,走了十二年了,离开了我们,他不再回来了。你住了二十六年了,我比你住得还长,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。
——这段文字出自当时已84岁高龄的邓颖超之手 邓颖超的外貌似乎与有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周恩来有些差距,之前家中有位老奶奶尤其喜欢回忆抗日年代的事情,谈到周恩来同志,那叫一个眉飞色舞,据老奶奶口述“周恩来,那是中国第一美男子啊!没有比他更俊俏的了。” 显然,邓颖超深知自己跟他不相配的,俩人在书信往来中谈思想,谈国家命运,谈革命工作,未曾谈到情爱之间的事。当时周恩来在法国留学,她以为他会和法国的那位女同学好上的,但周恩来信中说“与那位女同志在政治上合不来。”之后周恩来回国,俩人顺理成章的完婚,结成这样一种战友式的、伴侣式的夫妇,只是,少了一场婚礼。 在革命战斗中,邓颖超两次受孕,一次流产,一次孩子生下便夭折,周恩来忠诚相守,始终不离不弃,因此,咱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辉煌的一生却未留下一儿半女。 多数时候,爱,她就是山和水的故事,风和云的故事,君在吾在,相互依附。爱到最后,所有的感情都要从耳鬓厮磨、缠绵悱恻中走出来,演变成生命里那无尽的心疼和牵挂。
他们,便是在一生的相伴相知中,逐渐积淀成了深沉的爱,成为彼此的灵魂伴侣。 爱情永远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,她是那么的美妙,那么的打动人心,那么的震撼心灵。 注定相爱的两个人,不管对方在何处,灵魂终有一日会寻到彼此,只有在爱中,你才会发现,无爱的灵魂,是多么的孤独。 因为,真正的爱情,是灵魂相配! 而灵魂伴侣,靠的是自我的修行与相互欣赏、彼此培养。 但我们大多数人,穷极一生未必遇见自己的灵魂,灵魂处于沉睡状态,没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,仅是一个躯壳随波逐流,因而情感在婚姻生活和对另一半的失望中渐行渐远。 因此,在遇见灵魂伴侣之前,先遇见自己的灵魂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