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娱乐情感 >

张译的清醒,才是娱乐圈最大的宝藏

发布时间:2023-03-03 18:16   来源:未知    作者:admin

来源:肥罗大电影


在内娱,张译的人生几乎很难再被复刻。

不但红得跌宕起伏,就连流量来得也格外与众不同。

就这段时间,张译被骂出了前所未有的流量高峰。

照道理,这是张译收获的一段日子——

在电影上,他参演的《满江红》成为春节档票房赢家。

电视剧方面,他领衔主演的《狂飙》成为2023年第一部现象级爆款。

这部剧也将主演张颂文推上流量巅峰,而张译原本被这波流量浪潮所忽略。

直到有关他的黑料如潮水拍岸而来。

《狂飙》完结已接近一个月。戏外的狂飙总算暂停,但有关张译的余波未停。

曾经有口皆碑的国民演技派,在没有任何实质负面消息的情况下,竟变成了群嘲对象。

不仅是张译与剧组不和的猜测,不仅是人品,连他最稳固的演技,也开始被群起质疑,许多人说:张译跌落神坛。

但和习惯了不管什么事先发声明的内娱明星们不同,张译本人,至今并未做出任何公开反驳。

他仿佛什么也没听见,继续埋头演戏。

这不符合整个内娱的常理,但却无比符合张译的常理。

入行多年,从不红到红,从籍籍无名到天下闻名,但张译从未真正进入“娱乐圈”这个系统。

他是演员,不是明星。

他说:“我不够厚,经不起太多的消费”。就好像其他内娱明星有多厚,多经得起消费似的。

张译似乎一直在做一些很笨的事,但我们改变不了张译,正像我们也改变不了聪明绝顶的内娱。

在经历了屡战屡败的挫败、那些被人拒之门外的沮丧、那些令人窒息的浓厚绝望后,他终于红了,但面对汹涌而来的掌声和流量,内心恐怕更多的是平静与惶恐,而非狂喜。

如今他也不会习惯站出来为自己辩解。

但他自己不辩解,我们却更要为他辩解。是非黑白,张译自己可以不在乎是否说清楚,但观众在乎。

因为张译的尴尬与沉默,才是演艺圈,最大的悲哀。

01 风波

苏轼的《定风波》中写道: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。

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所谓风波,从来无需理由,从来也无风雨也无情。

在故事里,张译仿佛一夜之间,成了不好相处的戏霸。

但其实唯一实证,只是《狂飙》收官后不久,张译就被爆删除了唯一一条剧集相关微博。

以及他没有参加庆功宴。

剧组不和传言由此而起,剧组女演员疑似控诉张译随意加戏,「一切他说了算」。还表示“一辈子不想见到张译”。

虽然她后来表示,这些回复遭遇误解,但还是让人浮想联翩。

导演徐纪周在接受采访时,也直接绕开了有关张译的问题,在被问到全剧哪个演员演技最好时,他直接回答:张颂文。

就连编剧也发文建议剧组与张译沟通道歉。

直到工作室发布追责声明,反驳不实传言。结果一条针对「张译曾在孙俪面前故意抽烟」传言的反驳,又引起轩然大波。

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。

如果说这些还算戏外风波。

那么真正有可能在张译内心激起波澜的,还是有关张译演技的质疑。

从剧集开播,针对张译剧中的口音问题,就引发了广泛争议。

其后是角色不够出彩的争议。

与高启强等反派角色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相比。张译饰演的安欣作为核心主角,形象却单薄许多。

不止高启强,就连陈书婷、高启盛、高启兰、李宏伟、龙虎兄弟、杀手老默、王秘书等配角,也都相当出彩。

这似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,张译的角色光彩,在作品中被其他演员明显盖过。

实在让人匪夷所思。

于是所有人似乎都理所当然得出结论:张译的演技出了问题。

02 事实

但让我们看一看,这些到底是不是事实?

先说戏霸传言。

有一个一直被忽略的关键信息是——张译不仅是主演,还是全剧的艺术总监。

在这部剧的拍摄过程中,张译在片场忙前忙后,设计了很多细节。

除了为自己的戏设计细节,当然也包括为其他人的戏考虑,比如老默最后反手拿炸弹,就成了剧中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名场面。

花絮里,张译除了指导成年演员外,还手把手教小演员如何演少年版高晓晨。

一个拿玩具手枪的动作,他亲自认真示范,事实证明少年版高晓晨的塑造比成年高晓晨更成功。

张颂文的好友、唐小龙的扮演者林家川感谢了张译对自己表演上的指导,张彪的扮演者称张译为“一辈子的恩人”。

“加戏”也是事实,不过不是给自己加。

小五等演员透露,片场张译主动给她们加戏,小五那个慢慢吞吞说话的腔调,就是张译帮忙设计的。

但这却成为传言中他擅作主张加戏的所谓证据,说小五的演员因为和他走得近,最后一集多了一场“惟五得欣”的感情戏。

又说《狂飙》刚杀青,他就跑到别的剧组,后期补拍找不到人。

这些所谓的“污点”,简直就是捕风捉影。

且不说这些拿不出实证,就算有,能算什么耍大牌的证据?剧组已经杀青,张译这样档期排满的演员,不该去别的剧组报道吗?

归根到底,为什么网上出现这么多有关张译“耍大牌”的传闻?

这让我想起当年的另一位著名“戏霸”:李保田。

和张译一样,这位老戏骨也是在许多剧中兼任了艺术总监,不但管自己的戏份,也管剧本,指导其他演员。

剧组要注水,他不让。演员表演想放水,他不准。

结果这位德艺双馨的演员被剧方联合“封杀”,多年后才自证清白。

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。

事实就是:少有人喜欢别人告诉你这么做事,尤其在拍摄过程繁琐,一次重演重拍耗时巨大的剧组里,谁死抠细节,谁不厌其烦,谁就难免惹人“看不惯”。

而局外人很难分得清,何为孜孜不倦何为 “好为人师”,履行艺术总监的职责也和“戏霸”“耍大牌”只有一线之隔。

但我就想问一句:如果敬业就是好为人师,是不是都打着总监名号尸位素餐比较好?

再说演技。

先承认事实:安欣的确不是全剧最出彩的角色。

但我又要反问一句:同为经典扫黑剧,你是否记得当年的《征服》《插翅难逃》《黑洞》《黑冰》的正面角色?

6年前的《人民的名义》,祁同伟、高育良这样的反角,和正面角色相比,谁更出彩?

事实就是:这类剧集里,反派就是就更容易出彩。

像高启强这样的反派,从底层爬起来,有完整的成长线索,更有人性起伏,自然更立体生动、有血有肉,更容易出戏。

反之,越是正面人物,发挥空间越是相对固定。

而安欣作为一个肩负悲剧宿命感的角色,怀揣着理想主义进入警局,却被磋磨到盛年白头。

就是个标准的正派。

甚至可以说,如果不是张译的强演技,安欣这个角色更难得到观众认可。

因为过去少有主角一出场就自带光环。

局里两个领导是他叔叔,千金小姐孟钰到最后都爱他。

角色性格也是一根筋,黑发安欣过于冒失,不惧当场顶撞反派领导,这种角色性格20年前还行,如今却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。

虽然角色相对单薄,表演着力点有限,但张译还是把人物演出了相当的层次感。

《狂飙》里的安欣,从最初的理想朝气嫉恶如仇,到一夜白头后的唯唯诺诺蛰伏默默,再到最后的奋起反击脱胎换骨。

到底谁有胆子告诉我这是烂演技?如果这都算烂演技,我们对好演技的标准,是否定的太高?

在整体角色塑造之外,张译也交出了许多演技名场面。

比如拉着警戒线,逼退高启强。

又比如在交警执勤时,情绪忽然爆发崩溃。

但张译演得最好的不是崩溃那一下,而是之前的麻木,也就是被观众质疑的部分:为什么在李响下线的时候安欣整个人是木的,为何在和孟钰分手的时候他那么克制?

是张译演得有问题?

恰好相反,是张译在演安欣的懵!一个人在极度悲痛极度痛苦的时候,恰恰是没有情绪的,只有回到日常,比如在执勤的时候,他才忽然感受到自己整个世界都在坍塌,才崩溃地整个人蹲了下去。

也只有理解了安欣的蹲地大哭、一夜白头,才能理解开场那个愣头青清澈的眼神,和大结局那个白发中年的踽踽独行,步履蹒跚。

故事最后,安欣没升职也没表彰,只有墓地里的战友,和内心的问心无愧。

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,于无声处,做孤胆英雄,就是会更隐忍,更难为普通人理解的,如果那么容易被理解,那就不是孤胆英雄。

张译演出了这么一个安欣,演技哪里烂了?

你认。我是不认的。

03 怪圈

所以这股质疑张译的浪潮,到底从何而来?

与其说来自张译自己,不如说来自内娱甚嚣尘上的一股风潮:演技派,饭圈化。

同样一件事,为什么许多人会生出对于张译奇怪的解读?

经典国剧时代,演技派切磋演技,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?年轻演员不会演,我教你演。这不是国剧优良传统吗?

怎么就能生出戏霸传言的?

我想一个答案是:许多陷入流量饭圈思维的网友,已经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张译这样老派的演员。

尤其是,互联网极大程度上缩短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,也无形中助长了饭圈化的思维模式。

对于演员个人,不去深入探讨演技,反倒爱好掘地三尺挖历史。

这届网友,似乎都习惯了演员一夜被捧上天,又转头又因「黑料」坠下神坛。

过去的国剧是各美其美,一部好剧,多的是演技派。

如今在饭圈思维席卷下,任何爆剧,角色与演员都逃不开被拉踩的命运。

比如张颂文和张译。

粉丝在剧外已经吵翻天,说势同水火也不过分,但两位演员在片场分明是惺惺相惜。

那场“用警戒线逼退高启强”的好戏,是张译现场想出来的,爆料者正是张颂文。

还有人说,在几场“吃面戏”中,张译都被张颂文完爆。

完爆,“一边倒的碾压”,多么熟悉的饭圈用语。

但这些只懂得用饭圈思维解读表演,用流量思维衡量演员的粉丝们永远不懂,真正优秀的表演,永远是势均力敌,相互激发。

真正一强一弱的对手戏是没看头的,而真正的经典从来不会只出现一位顶级演技派。

而张译事件,不过是这场演艺圈饭圈化浪潮、流量化思维泛滥的又一个表象。

但当许多人陷入上网发言情绪发泄远大于理性思考的怪圈时,最大的怪圈恰恰恰在于:羊群效应下,没有人觉得自己陷入了怪圈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仗义执言的键盘侠。

04 张译

但质疑的人们,却忘了看看张译到底是怎样的人。

有关张译的人生故事已经说得太多了,我只说一个其中的小故事。

1978年,张译出生在哈尔滨,从他家走出去,大概半小时可以到达松花江边。

小时候张译最大的乐趣是趁父母不在家偷看电视,为了防止被发现,他还发明了一套我小时候万万想不到的方法——

一边看一边把装满冰块的饭盒放在电视机上散热,看完之后,再用手扫一遍电视屏幕消除静电,最后再将遥控板放回原处。

可是道高一丈,每次回家后,张译父亲根本不摸电视剧,直接看电表,看完之后,张译就要挨揍。

高考失败后,张译成为了家里的待业青年,恰逢哈尔滨剧团招学员,在父亲的建议下,张译也参加了考试,并最终以自费生的身份被录取。

眼看张译喜欢话剧,一位老师对他说:“你可以去北京试试,在北京天天都能看话剧。”

就这样,18岁的张译离开哈尔滨,只身前往北京。

先考解放军艺术学院,体检不合格,面试机会都没有;又报考中戏,却被老师认定为“外貌不太适合做演员”。

直到听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正在招演员,他立刻报名参加考试。

半年后接到通知,虽然考试通过,但因为成绩靠后,只能以自费生的身份进入战友文工团。

在战友话剧团时,张译是全团老师公认“最不会演戏的人”。

话剧《士兵突击》的导演、表演老师彭澎第一次见到张译就觉得“这孩子站没站相,坐没坐相,一看就不是当演员的料”。

在团里,张译是彭老师敲打最多的学生,但张译心里知道,彭老师其实是全团最爱惜自己的人。

张译明白自己的长相是“扣分项”,他形容自己“没有一张能让观众有兴趣花钱到电影院看的脸。”

当年与张译同宿舍的,是后来在《武林外传》里扮演“燕小六”的肖剑,多年后张译回忆起来,他说:

“两个人待久了会越来越像,或许当时没他我还能长得再好看一点。”

上一篇:Baby34岁生日,杨幂留言送祝福互称“杨老师”,倪妮连续9年为其庆生
下一篇:徐克、贾樟柯、郭德纲等新项目浮出水面

分享到:
0
最新资讯
阅读排行
广告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