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,小春冲完澡钻进了被窝,她用胳膊肘子戳了戳大喜:别看手机了,我跟你说点正经事情。大喜头也不抬地说:啥事儿啊?说呗,听你说话用耳朵,又不用眼睛。小春说:咱爸不在已经两个月了吧,咱妈总不能老住姑娘家吧,都有邻居嚼舌根子了,说两个儿子不养老妈,还是生闺女靠得住……说这话不是扇咱的脸吗? 大喜放下了手机,伸出手臂搂住了老婆,把脸埋在了她的胸前。喜子想到去世的父亲,心里还是刀割般的疼。小春和婆婆的关系并不好,可是,她能主动要把婆婆接回来,这让喜子心里热乎乎的。 第二天一大早,小春就拉着大喜,去小姑子家接婆婆。小春见了婆婆,就有些眼泪汪汪的:这段时间没来接你,也就是想让你挪个地方散散心,免得老想我爸……养儿防老,咱住闺女家,到底名不正言不顺的,妈,咱回吧! 小春的话,句句说在了婆婆的心坎儿上,她不顾姑娘挽留,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:“我也想家了,早就想回了,你也有公婆,我住这里,心里也不大自在!” 
小春把婆婆接回来后,又是给她买衣服又是买吃的,一天三顿饭端到婆婆跟前,好生侍候。没过几天,婆婆就忍不住了:“小春啊,我这才50出头,身体也没有大毛病,你不用这样把我当个老人侍候。” 小春一听就乐了:“妈,就是,我也觉得你还年轻。要是整天闲着也闷得慌,妈,您看这样行不行,镇子上新办了个厂子,正招人呢,我去厂里上班给咱赚点钱。你给咱接送两个孩子放下学,想给他们做饭就做,不想做,给几块钱,让他们在饭馆吃……妈,你看咋样?” 媳妇儿把话说到了这里,婆婆还能说啥。再说,奶奶看孙子,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?小春如愿以偿去厂子里上班了,婆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,一天三顿变着花样给孙子做好吃的,半个月,两个孙子就胖了一圈。 一天忙下来,洗洗涮涮的,婆婆累得腰酸腿疼,可想想孝顺的媳妇儿,看着活蹦乱跳的孙子,婆婆觉得多累都值。 
那天,婆婆刚把孙子送到学校,小儿子小喜和老婆白玉就过来了。在为公公办后事时,两个媳妇儿为了钱的事情,闹了一些小矛盾。兄弟俩都护着自己的媳妇儿,也都怼了对方几句,平时遇见了,也不怎么搭话。婆婆从闺女家回来,一直住在大儿子家,小儿子也没有过来看过她。 现在,小儿子带着媳妇儿过来了,老太太心里还是挺欢喜的。不过,老太太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。儿子和媳妇儿虽然也亲亲热热叫着妈,也是嘘寒问暖的,脸上却明显带着些许愠色。 白玉踢了一下老公的腿,小喜开口说话了:“妈,你住在我哥这里,他们简直把你当老妈子使唤。你看你这年龄也渐渐大了,身子骨要紧,别累坏了!” 老太太还没有接儿子的话,白玉却开了口说:“妈,也不是小喜说你,我家孩子可是外婆带大的。那几年我爸瘫在床上,你照顾我爸顾不上帮我看孩子,我可是啥也没说,对吧?一碗水得端平,手心手背都是肉,你不能偏心向着哥嫂!再说了,左邻右舍都说,大儿子孝顺,养着老妈,小儿子是白眼狼……” 老太太一口气堵在了心口上,有些喘不过气来:“那我跟你哥嫂商量一下,以后,你们两家我轮流住,轮流给你们带孩子!”白玉撇了撇嘴:“我家孩子不用你看,他跟外婆习惯了。再说,外婆家离学校近,上下学也方便!” 绕了一大圈子,白玉还是说出了自己来的目的,那就是老太太不能在老大家做老妈子,这样不公平,还让外人说闲话。白玉给婆婆拿出了两套方案,婆婆要么回到她的老屋住,要么去小儿子家里住,就是不能在大儿子家住了。 
小春知道弟媳妇儿要接婆婆,当下就恼了:“两口子的心眼儿,像莲藕窟窿一样多。妈,你就住这边不走,看他们能把你怎样?”小喜两口子放出话来,如果老太太还住大儿子家,以后她的生老病死,他们一概不管。 这话传到了小春耳朵里,她一合计,就劝婆婆:“妈,厂子效益不太好,要放假了。不行,您去小喜家住一段日子,免得他们两口子对我意见大,在外面碰到我,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……您过去就住几天,不习惯了,再回来,也能堵住他们的嘴不是!” 老太太当然能听出来,儿媳妇儿这是撵自己走,想到自己来到大儿子家,每天累得像牛一样。到头来,落的这个下场,当下凉了心,把自己的换洗衣服包起来,背着包袱就去了小儿子家。 小喜整天在外面干零工,白玉在家里,除了玩手机就是看电视。婆婆过来后,一天三顿把饭端到桌子上等她吃。就这,时间长了,白玉看着婆婆也不顺眼了。 那天吃完早饭,婆婆在厨房洗碗,白玉斜靠在厨房门边上,摆弄着手机,对婆婆说:“妈,你这整天待在家里也闷得慌,我娘家哥说,镇子上需要个扫大街的,活儿也不重,就是每天早上打扫一下主街道的卫生…… 你要是愿意干,我让我哥给管事儿的人说说。往往啊,钱比儿子还要靠谱,你把工资留着,将来有个头疼脑热的,也就不用伸着手给儿子要钱,你儿就赚那三核桃俩枣,养家糊口都吃力……” 小儿媳妇儿说话虽然不中听,可是话糙理不歪,老太太一寻思,做免费老妈子,还不如出去扫大街呢。当下,她就答应了儿媳妇儿。 
镇子离家远,老太太干脆在镇子上租了一间小房子,反正能赚工资了,房租也不贵,趁着身体还硬朗,不用看儿子儿媳妇儿的脸色行事,一个人生活也图个自在。和老太太一起扫大街的,还有个王姓老头。老王头干完自己的活儿,就总过来给老太太帮忙。 老太太心里过意不去,做饭时就多加一碗水,老王头的饭也就出来了。老王头就住在镇上,年轻时家里条件不好,一晃,就过了成家的年龄。后来他年岁渐渐大了,也就没有成家的心思了,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,倒也过得自在。 老王头一辈子没吃过现成饭,老太太做好饭,总是先盛一碗饭端给他。剩下的,才是老太太的。老王头吃着热乎饭,心里也热乎乎的。日子久了,老王头鼓起勇气对老太太说:“你要是愿意,咱搭伙过日子,两个人,总要比一个人好过些!”老太太想了几天,也没跟儿女商量,就同意了。 大喜小喜知道老妈在镇上再嫁了,经不住媳妇儿的撺掇,脸上也挂不住,就跑到镇上闹了一场。无论儿子怎么闹,老太太拿定了主意要跟老王头一起过日子。两个儿子对老妈说:“将来你老了,我们也不管你!” 老太太咬着牙说:“老了喂狗,不用你俩管!”老太太算是活明白了,跟着儿子媳妇儿吃苦受累还不落好,有个知冷知热的老伴儿,这后半辈子,也就知足了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