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瑟和鸣,意思是比方 伉俪 情笃亲睦 ,最早见于《诗 ·小雅·棠棣》:“妻子好合,如鼓琴瑟。”后来在各类 古籍里,均有对夫妻情感 亲睦 ,大多用琴瑟和鸣来加以表述,和其相近的词或者写成琴瑟甚笃、琴瑟亲睦 、琴瑟之好、琴瑟和同、琴瑟和调、琴瑟静好、琴瑟之欢、琴瑟之乐等等。

对于中国古代的女性来说,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婚姻的不幸,而最大的幸福就是婚姻的幸福。因此,中国古代的女性尤其是有文化的女性,一开始就把婚姻和女性的人生、命运结合起来,通过撰写如怨如诉,如诉如泣的诗词,表达对亡夫的思念和守贞之情。或者与外子 之间的诗词唱和,来表达情感 。有时丈夫欲有纳妾找小三儿之意,有文化的女性,也能通过心有灵犀的诗词,来唤回丈夫欲“出轨”之心,实现琴瑟之好。因此,在古代的这类作品中,不仅把“情感 ”看成 最有力度的内容加以凸现,并且 十分强调伉俪 间的一种“道义”内容。
古代人研读《诗经》,以为《鄘风》中的《柏舟》就是卫国世子之妃共姜所作。其时 世子共伯早卒,共姜立誓守节,可是家人强迫 她改嫁,于是她就作诗明志。之所以这样理解,也许 是因为诗中有“髧彼两髦,实为我仪。之死矢靡它!母也天只,不谅人只”的句子。诗中说那个把额前的头发梳成两绺下垂的青年,是我喜爱的人,除了他我心中并无他人,然后呼天起誓,表达自己的心愿。因此,将其看作是一首为伉俪 道义而作的诗篇。鲁国的陶婴,丧夫后独力抚养 幼子,邻人想娶她为妻,她作歌自明其意:“天命早寡兮,独宿何伤!孀妇 念词兮,泣下数行。呜呼悲兮,死者弗成 忘”。其调虽苦,其心贞良。再有息夫人,国破为楚王所俘,不忘旧君,作《大车》诗,其中有“谷则同室,死则同穴。谓予不信,有如皎日”的句子,注解 其心迹纯真,矢志不渝。 战国时,韩凭为宋康王舍人,其妻何氏有美色,康王有意据为己有。何氏不从,假意周旋,趁不备坠台身死以殉情。她曾作《乌鹊歌》:“南山有鸟,北山张罗。鸟自高飞,罗当奈何。乌鹊双飞,不乐凤凰。妾是庶人,不乐宋王。”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权,以死明志的决心。
此外,还有苦命夫妻历乱重逢的故事。秦穆公的医生 百里奚,本是虞国人,虞国亡后逃亡入秦,与妻子离散。他做了秦国的要臣,其妻作《琴歌》唱于堂下:“百里奚、百里奚,母已死,葬南溪。坟以瓦,覆以柴,春黄黎,扼伏鸡。西入秦,五羖皮,今日富贵捐我为。”百里奚闻知,赶紧下堂,夫妻团圆。不只 有生死相依相随的旧道 和古义,并且 ,有些女性受人称道,则是因为她能造诣 、表扬 丈夫的遗德。鲁国“坐怀不乱”的柳下惠,本名展禽,他死后他的妻子认为他的谥号可以定为“惠”,所以后世才将他称为柳下惠。
古代表达男女恋爱的诗歌在先秦时以四言为主,杂言为辅,文辞简古,格调高迥。成长 到汉代时,五言诗歌逐渐兴起。相对而言,五言诗文句 延长,便于表达深长而细腻的情感,因此汉代的女性诗人,也涉及这种体裁,用它来反应 自己情感上的忧伤和加倍 深隐的情绪。这里 最应该要提到的是汉代文采风流的词赋家司马相如,他以一曲《凤求凰》,将孀居 在家的卓文君深深吸引,于是卓文君与他夜奔而去,虽然家徒四壁,当垆卖酒,也无怨无悔。可是,逐渐起家 了的司马相如,觉得朱颜 渐老的卓文君已经不再是昔时 那个火热情怀、魅力四射的佳人了,又看上了长安茂陵的一个年轻女子,想娶为小妾。卓文君作了《白头吟》送给他,成为中国历史上谴责薄幸之人的最早作品:“皑如山上雪,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,故来相决绝。今日斗酒会,明日沟水头。躞蹀御沟上,沟水器械 流。凄凄复凄凄,嫁娶不须啼。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。竹竿何袅袅,鱼尾何蓰蓰。男儿重意气,何用钱刀为?”写完这首诗,卓文君一气呵成 ,又如泣如诉地写了一首诗,寄给了在外的司马相如。“一别之后,二地相悬,只说是三四月,又谁知五六年,七弦琴无心弹,八行书无可传,九连环从中折断,十里长亭望眼欲穿,百思想、千系念,万般无奈把君怨。万语千言说不完,百无聊赖十依栏,重九登高望孤雁,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,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,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,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,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。忽促 ,三月桃花随水转;飘零零,二月风筝线儿断。噫! 郎呀郎,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……当司马相如看到卓文君这两首情真意切诗歌的时候,立马消除 了纳妾的念头。在第一首诗以山上的白雪和云间的明月,象征恋爱的纯真,因此,无法容忍爱人心存两意于他人,与其在忍耐和屈辱中苟延岁月,维持那已经腐化 了的婚姻,不如就此决绝,让高寒白雪与明净朗月不受丝毫玷辱 。用心高洁如雪如月,给恋爱树立一种难得的气节,凛凛然经受风霜秋日而不改其色。这就是卓文君留给历史的女性情怀。她从自己的恋爱经历中深深觉得 ,昨日甘为合欢树,今日便作分流水,聚散和炎凉,真情与薄幸,如此变更 无常,对恋爱的不信任和绝望,都酿成 了对男性的谴责和嘲讽。“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”,再也不属于誓死守节的古老信念,而是对忠贞如一的真挚情感 的执著追求和坚守,这就是西汉时期具有时代特色的夫妻意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