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腐,是如今餐桌上的常见食材。相传豆腐是西汉时期刘安所创制。“豆腐之法,始于淮南刘安”。西汉初年,淮南王刘安为求长生不老之药,用黄豆、盐卤等物炼丹,无意间卤水失落 入豆浆 中,形成了“白如纯玉,细若凝脂”的豆腐。豆腐自问世以来,便迅速成为老庶民 喜爱的食物,广为流传。

豆腐
关于豆腐,不仅老庶民 爱吃,还衍生出一个俗语,就是“吃豆腐”。“吃豆腐”这句民间俗语,现多指调戏年轻女子,占女人廉价 。“吃豆腐”其实带点性骚扰的意思,但又很含混,不露骨,因而成了社会普遍 使用的戏谑奚弄 的俗语。那为何占别人廉价 就叫“吃豆腐”呢?关于这个俗语的由来有三种说法:
版本一
旧时办丧事的时候,有吃豆腐的习俗。也就是说,丧事的酒席菜品中必有豆腐。去协助 的乡邻亲戚,因忌讳说去办丧事,就说是去吃豆腐饭,所以有些地区 将加入 悼念 吃饭称作“吃豆腐”,也叫“吃豆腐饭”。古时流行土葬,办白事的流程也对照繁琐,所以谁家有个丧事,都需要请街坊四邻、亲戚朋友来协助 。有些游手好闲之徒,干活儿的时候偷奸耍滑,吃饭的时候却是 挺积极,即便本家发觉 了,也欠好 意思往外撵。对那些不干活而去蹭饭吃的家伙,就说他是吃豆腐的,是去占廉价 的。后来这个词,就成了占人廉价 的代称。

豆腐宴
版本二
旧社会的豆腐坊,多为夫妻店。磨豆浆 、点豆腐的活儿对照辛苦,一般由丈夫负责,要想让豆腐在清晨开门的时候新鲜上市,经常 要工作到子夜 。所以日间 卖豆腐的工作就要由妻子承担。不干粗活的老板娘往往养得细皮嫩肉,同时为招徕顾客,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,引得男人以“吃豆腐”为名,到豆腐坊与老板娘调笑几句。于是,女人往往以“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?”来训斥丈夫。慢慢的,“吃豆腐”便有了男人占女人廉价 的意思。

影视剧中豆腐西施形象
版本三
相传在汉朝,长安城里有个夫妻开的豆腐店。每天男人负责做豆腐,女人负责售卖。这老板娘人长得很漂亮,皮肤白嫩、风情万种,人称“豆腐西施”。为了招徕更多顾客,老板娘难免要卖弄一番风情。为了一睹芳容,许多 多少 男士闻名而至。有些轻薄之士不只 要跟老板娘调笑一番,还常借给钱的工夫 ,趁机 摸摸老板娘的纤纤玉手。久而久之,“吃豆腐”便成了男人占女人廉价 的代名词。

豆腐西施
当然,豆腐具有色白、细滑、柔嫩、软弹的特点,与年轻女子肌肤白净 细嫩而性情柔弱的特点相契合。所以,“吃豆腐”就被用来借指调戏年轻的女子。
“吃豆腐”一词,不仅在民间流传普遍 ,许多 文学家也在使用,比如 茅盾先生在《子夜》中就写道:“你不要慌,我同女人是规规矩 矩的,不揩油,不吃豆腐。”
“吃豆腐”这句俗语,起初在江浙一带南方流行,随着信息的交流,逐渐扩大到北方地区 ,直至全国。一说吃豆腐,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不是真的豆腐,而是男人占女人廉价 。 “吃豆腐”一词,没有性骚扰那么严重,人们说这句话,往往是一种幽默和委婉的奚弄 ,更多用于开玩笑。

豆腐
由此可见,中国的“吃”文化的影响之深之广,用“吃”似乎可以代指一切。“吃豆腐”是占廉价 ,“吃亏”是上当,“吃讼事 ”是被控告,“吃一拳”是打人,“吃力”是力不从心,“吃里扒外”是两面派,“吃闭门羹”是被拒绝……
|